什么是净零排放?科学碳目标倡议(SBTi)告诉你怎么做!
净零排放不同于碳中和等其他术语。目前,对于净零排放这一术语的定义,各界还没有达成共识。这种情况可能将发生变化。
2021年10月28日,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(The Science Targets initiative, SBTi)发布全球首个基于科学研究的企业净零排放标准。SBTi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Alberto Carrillo Pineda表示:“SBTi净零排放标准首次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认证,以向消费者、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证明他们的净零排放目标实现的速度和规模,符合全球变暖控制在1.5℃以内的要求。”
科学碳目标倡议(The Science Targets initiative, SBTi)是由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(CDP)、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(UNGC)、世界资源研究所(WRI)和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联合发起的国际倡议,是全球商业气候联盟(We Mean Business Coalition)的组成部分。
●所有范畴的「温室气体排放源」都需要被计入。
从企业自身营运排放的温室气体(范畴一)、购买的电力及热能(范畴二),到供应链及终端消费者产生的排放量(范畴三),都在SBTi〈净零排放标准〉要求的范围内。于此〈标准〉下,大部分的企业必须在2050年之前,减少90~95%的排放量。
企业整条价值链的各个面向,都将需要巨大的改变。企业将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内,在减碳上进行投资;也将有义务与供应商合作,协力找出在财务上有效益、能够去碳化的解方。
●短期、及长期的目标,都必须设定。
短期目标涵盖5~10年内,目标减少的排放量,并于2030年减少50%的排放量。另外,若企业「范畴三」的排放量超过企业整条价值链排放量的40%,「范畴三」必须纳入短期的减量目标内(若小于40%,则仅需纳入长期目标)。
长期目标则须于2050年之前,达到「净零排放」的平衡状态。
短期及长期目标皆必须与「于2100年控制升温1.5C内」的路径一致。
●最后不可能减量的5~10%,必须透过「碳移除」(carbon removal)来「中和」(neutralize)。
大部分的企业被要求在2050年之前,减少90~95%的排放量。届时剩馀的排放量,必须透过高品质且永久的碳移除方式来「中和」,如:
「直接空气捕捉」(Direct Air Capture,DAC),将碳封进岩石储存
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」(nature-based solutions),如:透过「再植林」(reforestation)及恢复生物多样性,提升「碳汇」(carbon sinks)。
这项标准跳脱联合国对净零排放的定义──「在某一特定时间,碳排和碳汇的平衡」。在SBTi〈净零排放标准〉下,只有当企业达成长期目标,才能被视为「达成净零排放」,否则都只能称作「迈向净零排放的路上」。
●自身减碳为最高原则(mitigation hierarchy):
尽管SBTi也鼓励企业在其「科学减量目标」之外,帮助其他地方减缓气候变迁,但是,这样的投资只能算是「加乘」,而不能「替代」企业自己必须减少的排放量。企业在协助减少其「价值链之外的」排放量之前,必须先减少自身价值链的排放量
科学碳目标申请与制定流程
为什么要制定科学碳目标?
科学碳目标的设立不仅能阻止气候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,还将有力提高企业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竞争优势。
可指导企业更合理地规划碳减排路线,实现持续、科学地减排工作;
包含了长期愿景,有助于推动企业创新,诞生新技术和新的融资选择;
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,提高投资者的信息和可信度,提高企业竞争力;
有助于企业应对政策监管及供应链管控,对外展示企业可持续发展承诺。
截至2023年9月5日
有哪些企业承诺了净零排放?
据SBTi官网显示有2371家企业承诺了净零排放目标。这些企业承诺的目标有很多是到2040实现净零排放的,这比SBTi所要求的2050年整整提前了10年,可见供应链的减排压力是非常大的。
承诺2040年净零排放的企业:
美的
英特尔
宝洁
H&M
统一石化
仲量联行
高通
索尼
惠普
亚马逊
组织碳盘查\产品碳盘查\供应链碳足迹溯源\精益降碳智能管控\微能源智能管控系统\园区双碳大数据监管系统G/B